致命遂志
乏月初一(星期六),我沿敦月公路信步而行,得诗一首,时题作《春 游》:
沈醉酒醒日三竿,百计无事兴游春,
梅杏花期方归去,桃梨芳菲正艾新。
浑忘家犬吠野客,终落宿蛛网行人。
田园品茶消劳疲,鸣山遥望暂蜕身。
归来后就放在了一边,今日晨读之后忆及此诗,方知已经是初夏时节,细推当时得意之句:“浑忘家犬吠野客,终落宿蛛网行人”却是大大的不妙:一个寻花问柳的人,忘记了自己的身份、时间、地点,终究不免于犬蛛的困辱。
漠中的四月初,与江南的三月仿佛,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,万物的生机勃勃,却引发出了我的一丝警觉。大概是“境由心生”,花红柳绿的春意阑珊与枯槁死灰般的心灵沉寂,竟也如此的情景交融。大约是庚辰年的同期,我有幽黜堂题记:“取幽得动,向黜而进,乃人生之难料;命里有躲不过,非因缘莫强求;无众无差,有生有别;为入死出生之相也。”我很是奇怪,时隔十二年的轮回,为何如此的相像。无论是“蜕身”还是“入死出生”,都是在思考一个古老的命题:解脱;虽然,这是一个难解难分的话题,但生死的过程却是我们大家都在享受的乐趣,就如同享受痛苦一样。
对于生死,我很是欣慕老庄的说法:气聚则生,气散则归(死),且由不得自己,当然“真人”是例外的。而对于“入死出生”,现在有一种更亲切的体会。《老子》第五十章曰:“出生入死。生之徒,十有三。死之徒,十有三。人之生,动之於死地,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无所投其角。虎无所用其爪。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”至于“无死地”之境界,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知道者必达于理,达于理者必明于权,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;至德者,火不能熟,水弗能溺,寒暑弗能害,禽兽弗能贼;非谓其薄之也,言察乎安危,宁于祸福,谨于去就,莫之能害也。”
作为凡夫俗子的我,不敢妄谈生死、祸福,然而人生的困顿,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,尤其是向天命之际,常常警惕自己的所作所为。昨天,读《易经》第四十七困卦:“困:亨,贞,大人吉,无咎,有言不信。彖曰:困,刚掩也。 险以说,困而不失其所,亨;其唯君子乎? 贞,大人吉,以刚中也。 有言不信,尚口乃穷也。象曰:泽无水,困;君子以致命遂志。”
对照我自己的情景,完全是一幅“困”相。虽然还不至于“穷困潦倒”,但危机四伏、险象环生倒是能够感觉到的。这种感觉言之无物,却时时刻刻能够触摸、体会。“君子固穷”、“勇猛精进”等先贤的激励,自己还不敢忘记自己的一切;而“君子以致命遂志”,正切中我的要害、时弊。人生之困于:“株木”、“ 酒食”、“ 石”、“ 金车”、“ 赤绂”、“ 葛藟”(见困卦六爻)者,为不同的困相而已。无论那一种,“致命遂志”都是医病的良药。
在我的过去了的时间里,我常常将自己的“资金积累”不足和家庭的责任为幌子,将自己的懒惰遮掩,甚至于有得过且过的意思在里边。“人生时间约可分为两节,一为中岁以前,一为中岁以后。人生本体之施受于外物者,亦可别为情感及功事之二部。若古代之士大夫阶级,关于社会政治者言之,则中岁以前情感之部为婚姻,中岁以后事功之部为仕官。”(78页,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·艳体诗及悼亡诗》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九月)如今,年届天命,与妻子、女儿的因缘亦终有一别,吾又有何言说?
继续沿着自己未知的路而前行,山重水复又何妨?有没有结果的结果又与我何干?我是谁?时,壬辰年四月初四日识于空巢
评论